病因病机学说
病因即致病因素,又称“邪气”,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多种多样,六淫、疫疠是常见的“外因”;七情、饮食、劳逸为致病的“内因”;瘀血、痰饮、结石为继发性病因;其他致病因素如外伤、虫咬伤等。凡是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均称“病机”。
第1节 病 因 概 述
一、外 感 病 因
(一)六淫
六淫指风、寒、暑、湿、火、燥六种外感病因的统称。风、寒、暑、湿、火、燥之气属自然界六种不同气候变化,称为“六气”。这六种气候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引发疾病,此时即为“六淫”,是自然界常见的致病邪气。
1.风 为春季主气,但四季均有。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如风邪入侵多侵犯上部、肌表、腰背、肺卫而出现头身疼痛、发热、恶风、汗出、咳嗽、流涕、脉浮等;②风性“善行数变”。如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或风疹块出现皮肤瘙痒,发无定处,如风云突变之故;③风性“主动”,故其致病常有动摇的证候。如临床常见眩晕、肢体震颤、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故“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④风为“百病之长”,为外感致病的先导。风邪往往和其他邪气合而为病,临床上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火、风燥等病症。
参案例5-l
患者,女性,23岁。3天前固气候寒凉未加表衣被而出现全身疼痛.以头痛为著.发热、恶风、汗多、鼻塞流带、舌苔白、脉浮缓。诊断为太中风证,投用桂枝汤一剂而愈。
2.寒 为冬季的主气,故冬季多寒病。也可见于其他季节,寒邪致病有伤寒、中寒之分,亦有外寒证和内寒证之别。
“伤寒”指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舳的病症。
“中寒”指寒邪直中脏腑,常见于寒邪直中太阴病症,素有脾胃阳气不足,义遇冷饮或冷空气等诱发,出现脘腹冷痛、下利等。
(1)寒邪性质为阴邪,即“阴盛则寒”。或感受外寒,或素体阳气不足又复感寒邪,或寒邪直中脏腑。
(2)寒邪致病特点:①易伤阳气;②主凝滞;③主收引。‘
{寒性清冷是阴气盛的表现,易伤人体阳气,寒性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痛的特点是遇寒加重,得热则痛减。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导致腠理闭塞、经络经脉挛急、关节屈伸苹利等证候。}
案例5-2
患者,男28岁。2天前因不慎受凉出现发热恶寒、全身酸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咳嗽喉痒、舌苔白、脉浮紧,诊断为风寒感冒,投以麻黄汤一剂而愈。
3.暑 为夏季的火热之邪。暑邪致病,轻者称“伤暑”,重者称“中暑”。暑邪性质: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邪伤人常见壮热、面赤、烦渴、脉洪大等。致病特点:①暑易伤心。故署邪伤人常见烦闷不宁,甚至神志不清。②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如临床常见腠理开泄多汗,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小便短赤,身倦乏力,气短懒言,重者气随津脱,出现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等症。③暑多夹湿。临床表现除发热、烦渴等暑热证外,还兼见四肢困重、胸闷呕恶、大便溏泄等湿阻证候。
案例5-3
患者于2002年长夏之时感受暑热之邪.病初现高热(T 39℃)、大汗、大泻、心烦闷乱、小便赤脉洪太,投用白虎汤后上述症状消失.半月又复感暑热夹涩之邪,出现发热烦渴、身困重、胸闷不舒、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投以三仁汤两剂自愈。
4.湿 为长夏之气。长夏为夏秋之交,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湿热熏蒸,是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故多湿病,且常为暑湿之邪合而为病。湿邪致病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居住潮湿,汗出湿农或水上作业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是湿从内生,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致。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主要有: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湿邪致病,临床表现具有沉重感或重着不移的特点,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软沉重等症状。“浊”即秽浊之意,指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临床上湿邪致病可出现大便溏诲、下痢黏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等。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形之邪,侵袭人体,留滞脏腑经络,最易阻遏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常出现胸闷脘痞、呕恶纳呆、便溏不爽、小便短涩等症状。水湿停聚多由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所致,临床常见腹泻、水肿、尿少等症状。
(3)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临床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症状的黏滞性,如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滞涩,舌苔垢腻;②、病程缠绵性。因湿邪黏腻难去而病程长,反复发作,如湿疹、着痹、湿温等病症。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类于水,水性下行,其质重浊,故湿邪有趋下的特性。临床上多见腰以下部位病症明显,如腰以下水肿、带下、淋证、尿浊、泄泻下痢、阴部湿疹、下肢溃疡、湿脚气等病。
案例5-4
患者,男性,24岁。西安人,经商到遵义2个月有余,因水土不服,反复腹泻、便溏、腰膝酸软、下肢重着,在某医院诊治为慢性肠炎,服用诺氟沙星、乳酶生等药腹泻已止.但出现阴部湿疹,双下肢关节酸胀痛,下肢沉重,纳呆腹胀,舌苔厚黄腻,脉濡细,投以四妙散合平胃散加味四剂而愈。
按语:黔北潮湿,西北干燥,水土不服.湿邪致病于下易出现腹泻、阴部湿疹、着痹、湿脚气病。
5.燥 为秋季主气。燥邪致病有外燥、内燥之别。外燥致病多从口鼻而人侵犯肺卫,又有温燥、凉燥之分。温燥多由初秋有夏火余热之气致病所致;凉燥多由深秋有近冬之寒气致病。内燥为体内阴津亏损所致。
燥邪性质于涩,致病特点:①易伤津液。临床常见各种干燥的症状和体征,如鼻唇干燥、咽干口渴、两目干涩、皮肤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燥胜则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②燥易伤肺。肺为娇脏,燥邪耗伤肺津,肺失津润,宣发肃降失司,甚则伤及肺络。临床常见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以及喘息胸痛等症。
案例5-5
患者,女性,24岁。时值深秋.不慎受凉.症见身稿发热、徽恶风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舌质红苔少、脉浮。诊为:外感温燥,伤及肺卫(病毒性感冒),投以桑杏汤加味三刑而愈。
6.火(热) 为阳盛之邪,火和热同属一个范畴,只是程度上有差别,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渐。临床上感受风、寒、暑、湿、燥等六淫之邪,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化火,火热为病又有内、外之分,热多属于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之类病邪;而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上炎、胃火上炎之类病变,故常有“五气化火”、“五志化火”的说法。
火(热)性质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伤人多见高热、心烦、口渴、面红、目赤、尿短赤、脉洪大等阳热盛的症状。致病特点:①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故火(热)之邪致病临床上除有热象外,常伴有口渴多饮、咽干唇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阴津耗伤症状。②易生风动血。火(热)之邪可使血流加速,易灼伤脉络,临床上出现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下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症,火(热)之邪燔灼肝经,耗劫阴液,使筋脉失养,致肝风内动,又称“热极生风”。临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③易致肿疡。火热之邪,易入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致热盛肉腐,则发为痈肿疮疡。
案例5-6
患者,男,34岁。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汗出、心烦口渴、喜冷饮、面部潮红、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大。诊为阳明经证、投以白虎汤一剂,病情未得到控制,高热不退(T 40℃),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急诊八院抢救治疗。
“六淫”之中,除“暑”邪外,其余的邪气皆有外感和内生之别,如“风”有外风和内生之风:“寒”有“外寒”和“内寒”;“湿”有“外温”和“内湿”;燥亦有固于外感和内伤津液所致;热(火)有外感(热)和内生(火)之别。本节讨论的是外感性致病因素,但不管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其性质和致病特点相似,故一起讨论。因此.‘六淫”在这里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外感病因了。
(二)疫疠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它不同于六淫,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又称为瘟疫、疫气、戾气、疫毒、毒气、乖戾之气等。疫疠之气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常通过口鼻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具有传染性强、流行广泛、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如鼠疫、霍乱、白喉、麻疹、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大头瘟、疫痢、百日咳等。疫疠致病特点为发病急骤,病情危重,症状相似,临床上常见高热、烦渴、舌红苔黄等热象,比温热火邪的毒性更强,更剧烈、险恶,如不积极抢救治疗常常危及患者生命。疫疠之气不同,发病各异.临床上如霍乱多侵犯肠胃,白喉多侵犯肺系咽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多侵犯肺脏等。疫疠传染方式途径不同,有从肺卫(呼吸道感染),从肠胃(消化道感染),从卫外(肌肤感染),从口鼻(空气传染),或因接触而致病。疫疠发病后常有免疫性,如麻疹、痄腮等可长期免疫。
疫疠发病与流行的原因:①气候反常,如久旱、酷热、水涝、瘴气等。②环境与饮食不洁,如空气、水源、食物污染,也易于滋生疠气,引起疫疠的发生和流行。③防治失利,疫疠发生后,隔离不及时,易于引起疫疠的流行。④社会因素,对疫疠的发生和流行有一定的影响,如不良的社会制度,人们工作环境恶劣,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下,均可致疫疠之气肆虐出现多种传染病,若国家安定,社会制度优越,注意卫生预防工作,就可以控制和减少疫疠的发生。
[本文共有 4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