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置: 首页 -> 五音疗疾 -> 中医基础知识 >> 正文 网站模板
 
广告位

经络学说 详细内容

经络学说

来源:中医学基础 作者:申惠鹏 时间:2010-9-19   
关键字:经络学说
第三节  ­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有别于十二经脉,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生理功能­是:①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涵蓄的调节作用。­ 

1.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阴阜,沿腹、胸部、颈部正中线上行,­到下唇,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日眶下。任­脉有总任一身阴经的相互联系和调节阴经气­血的作用,故又称为“阴脉之海”。任,还有­“妊养”之意,与女子妊娠有关,具有妊养胎儿­的作用,故又有“任主胞胎”之说。­   

2.督脉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后进入骶部,沿腰背部脊柱上行,达项后(­府穴)入颅络脑,并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到上唇内系带处。督脉有总督一身­阳经气血的作用.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故又称为“阳脉之海”。­   

3.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在腹股沟处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沿腹部两侧上­行,散布于胸中,再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从­小腹分出一支向上行,行于脊柱内,与督脉相­通。冲脉有总管和调节全身气的功能,为十­二经脉的要冲,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冲、任、督­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后各行其路,称­为“一源三歧”。

­4.带脉  带脉起于季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在腹部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带脉有­约束纵行经脉的作用,故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此外,带脉还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不和则常见于妇女带下诸病。

­4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

在人体全身,经络密如蛛网.通­上贯下,入里出表,将机体各个脏腑和肢体器­官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而机体正是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将气血­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3.感应传导的作用  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即针刺时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就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4.调节机体平衡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一旦­人体发生疾病,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时,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的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明阳平复。­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邪­盛正虚、阴阳失衡所致。而经络又是病邪传变­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病候。由于肺外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常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说明经络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同时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心热移于小肠、肝病影响胃腑等,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递而相互影响的结果。又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胃火旺盛见牙龈肿痛等。是­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的结­果,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舍的途径。­   

2.指导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络属,因此,经络循行部位的证­候可以反映该经所属脏腑的疾病,据此可判断­疾病的部位,推究病机,以明确诊断。­   

(1)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作为诊断的依抵据。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因此,­经络循行部位的证候可以反映该经所属脏腑的­疾病。如心火上炎可见舌尖赤痛;肝火上炎常见­两目红赤;肾虚常见耳鸣耳聋、足跟痛等。­   

(2)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病候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腰膝酸软,多为肾病。又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头­枕部及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3)根据机体患病时某些特定穴位或部­位有明显病理反应而用于疾病诊断。如感觉­过敏或压痛局部组织板硬、松软、凹陷、隆起,­或出现结节、条索状物,或出现丘疹或皮肤色­泽改变等。如胆囊炎在阳陵泉或胆囊穴有压­痛,阑尾炎可在阑尾穴或上巨虚有压痛等;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等。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广泛地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及药物选用具有较大意义。

 {经络的实质完竟是什?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循经感传现象、针刺作用传导途径、内脏与体­表的相关、经络的形态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阐明经络实质打­下了基础。­   

1.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针刺经穴“得气”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近代对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我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1972­以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在统一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循行感传现象做了大量调­查。方法是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定引起感传,刺激后如果有两条经以上的感传能超过肘、膝关­节或一条经以上感传能超过肩、髋关节者,即定为循经感传阳性。其在人群中出现的百分率,称为循经感­传出现率。­ 

2.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  ①感侍路线:感传的路线与《灵枢·经脉》所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表现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一般四肢部多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他经的“串经”现象。②感传速度:经络感传的速度较神经明显为慢。有学­者报导躯体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00m/秒,自主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m/秒,而经络的传导速度是0. 1m/秒。③­双向与回流:除井穴的感传是单向传导外,其余躯体部定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上下方­循经双向传导。在感传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穴位刺激,则感传往往即停止。一部分停止感传后就此“淡­化”而消失。但有相当一部分例数.在停止后,即以反方向“回流”,直至刺激穴位处或其近处才消失。④宽­度与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25 rmn之间),部分为横径直13cm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与躯干部较宽。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躯干部,有深行­于体腔内,或浅行于皮下体壁层。⑤感传性质:与个体履刺激方法有关,有多种多样.有酸、麻、胀、痒感、水­流感、蚁行感、虫样蠕动感等。针刺时多为酸、麻、胀感,灸时多为热流感;电针时多为电麻感;水针时;为水­流感等。可阻滞性: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瘢痕、肿瘤、脓肿等时,感传可被阻断。在感传线上或­其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注射液体、冷冻降温或皮肤刺激干扰(如软毛刷反复轻刷)等等,常可阻断感传。­ 

3.可见的经络现象  ①在针刺定位时,有沿经络路践出现乳白色的线状改变.持续时间有几十秒钟到­几小时,也有循经出现红线的。②循经出现皮丘带、湿疹样践、线状出汗、线状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等。­ 

4、感传与五官脏腑的联系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脒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网络连缀­了人体各部分.当经络功能发生变化,都可在相应脏器有反应。从经络敏感人的观察中得到了生动的组织体现。①感传至五官时的变化。当感传循着经络至颊部时,受试者感觉下齿发酸;至迎香时,感觉鼻自­发酸;至唇部时,感觉嘴唇“变厚”;至眼部时,感觉眼花或视觉明亮;至耳时,感觉耳鸣;至咽喉部时.感觉­咽干,言语困难;至面部时,面肌抽动,同时可记录到肌电发放等。感传至于脏腑时的变化。当感传到­肺时,受试者每分钟通气量从5 .25 ml增加到7. 3ml;刺激脾经腧穴感传到达腹部时、受试者腹内感觉灼热­感;当刺激心包经有关穴位时,一位冠心病的受试者,原来心区闷重不舒,当感传沿心包经至心区时.即刻­感到心区豁然开畅;感传到达肾区时则腰部感觉酸胀;感传到达外阴部时,受试者觉得有尿意等。­ 

5、感传与疾病的关系   当针剌血位循经感传到痛症部位时,能提高镇痛疗效。例如,心绞痛患者.­当针刺“内关”穴感传循经到胸前时,疼痛即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胆绞痛,针刺“阳陵泉”穴感传循经到­进右胁部时,疼痛就减轻或消失;月经痛患者,针刺“太冲”穴感传循经到达小腹部时,痛经常获得缓解­等。这就是“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也。关于循经感传的客观指标,近年采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有用肌电图进行观察的,有用皮肤电阻测定的,有用血流图与血管客积脉波观察的.有用红外热象­图、辐射场照相术进行观察的,尚处在和步探索阶段。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篇文章: 脏象学说
下篇文章: 病因病机学说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阅读排行
专题列表

仿网站仿模板
  • 联系我们 - 网站简介 -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Powered by 子午流注音乐治疗网 2010-2015 www.zwlzw.com
  • 冀ICP备11010704号
    基于Asp Cms架构 网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