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有别于十二经脉,故称“奇经”。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生理功能是:①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②对十二经脉气血具有涵蓄的调节作用。
1.任脉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阴阜,沿腹、胸部、颈部正中线上行,到下唇,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日眶下。任脉有总任一身阴经的相互联系和调节阴经气血的作用,故又称为“阴脉之海”。任,还有“妊养”之意,与女子妊娠有关,具有妊养胎儿的作用,故又有“任主胞胎”之说。
2.督脉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后进入骶部,沿腰背部脊柱上行,达项后(风府穴)入颅络脑,并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到上唇内系带处。督脉有总督一身阳经气血的作用.十二经脉中的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故又称为“阳脉之海”。
3.冲脉 冲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部,在腹股沟处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沿腹部两侧上行,散布于胸中,再上行达咽喉,环绕口唇。从小腹分出一支向上行,行于脊柱内,与督脉相通。冲脉有总管和调节全身气的功能,为十二经脉的要冲,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故有“十二经脉之海”和“血海”之称。冲、任、督脉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后各行其路,称为“一源三歧”。
4.带脉 带脉起于季肋下,绕身一周,状如束带。在腹部的带脉下垂到少腹。带脉有约束纵行经脉的作用,故有“诸脉皆属于带”的说法。此外,带脉还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不和则常见于妇女带下诸病。
第4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器官、沟通上下内外的作用
在人体全身,经络密如蛛网.通上贯下,入里出表,将机体各个脏腑和肢体器官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而机体正是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将气血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抗御外邪,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3.感应传导的作用 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有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即针刺时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就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4.调节机体平衡 经络能运行气血和协调阴阳,使人体机能活动保持相对平衡。一旦人体发生疾病,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失调时,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激发经络的调节的作用,以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使明阳平复。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往往是邪盛正虚、阴阳失衡所致。而经络又是病邪传变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如外邪侵袭肌表,初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等病候。由于肺外合皮毛,外邪循经内舍于肺,继而常见咳嗽、喘促、胸闷、胸痛等肺的病症,说明经络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同时也是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心热移于小肠、肝病影响胃腑等,是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递而相互影响的结果。又如肝病胁痛、肾病腰痛、胃火旺盛见牙龈肿痛等。是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组织器官的结果,都说明经络是病邪传舍的途径。
2.指导疾病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与脏腑络属,因此,经络循行部位的证候可以反映该经所属脏腑的疾病,据此可判断疾病的部位,推究病机,以明确诊断。
(1)根据经络的特异联系作为诊断的依抵据。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脏腑,因此,经络循行部位的证候可以反映该经所属脏腑的疾病。如心火上炎可见舌尖赤痛;肝火上炎常见两目红赤;肾虚常见耳鸣耳聋、足跟痛等。
(2)根据经络循行部位作为病候诊断的依据。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腰膝酸软,多为肾病。又如头痛一症,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头枕部及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 J
(3)根据机体患病时某些特定穴位或部位有明显病理反应而用于疾病诊断。如感觉过敏或压痛局部组织板硬、松软、凹陷、隆起,或出现结节、条索状物,或出现丘疹或皮肤色泽改变等。如胆囊炎在阳陵泉或胆囊穴有压痛,阑尾炎可在阑尾穴或上巨虚有压痛等;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等。
3.指导临床治疗 经络学说广泛地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针灸、按摩及药物选用具有较大意义。
{经络的实质完竟是什?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工作,从循经感传现象、针刺作用传导途径、内脏与体表的相关、经络的形态学基础等方面开展了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并阐明经络实质打下了基础。
1.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针刺经穴“得气”后,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称之为循经感传现象。近代对经络感传现象的研究,我国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1972年以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在统一方法和标准的基础上,对循行感传现象做了大量调查。方法是采用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定引起感传,刺激后如果有两条经以上的感传能超过肘、膝关节或一条经以上感传能超过肩、髋关节者,即定为循经感传阳性。其在人群中出现的百分率,称为循经感传出现率。
2.循经感传现象的特征 ①感侍路线:感传的路线与《灵枢·经脉》所栽的经络路线基本一致。但也有表现超过、不及或另出旁支,也有《灵枢》所无的路线。一般四肢部多一致;躯干部常有偏离;头面部则变异较大;也有感传到表里经或其他经的“串经”现象。②感传速度:经络感传的速度较神经明显为慢。有学者报导躯体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00m/秒,自主神经的传导速度是1m/秒,而经络的传导速度是0. 1m/秒。③双向与回流:除井穴的感传是单向传导外,其余躯体部定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从穴位开始同时向上下方循经双向传导。在感传的过程中,如果突然停止穴位刺激,则感传往往即停止。一部分停止感传后就此“淡化”而消失。但有相当一部分例数.在停止后,即以反方向“回流”,直至刺激穴位处或其近处才消失。④宽度与深度:多数的感传宽度为线状、绳索状(粗细约2~5 rmn之间),部分为横径直1~3cm的带状。一般四肢远端部较窄,近端与躯干部较宽。感传的深度,一般肌肉浅薄处较浅,肌肉丰厚处较深。躯干部,有深行于体腔内,或浅行于皮下体壁层。⑤感传性质:与个体履刺激方法有关,有多种多样.有酸、麻、胀、痒感、水流感、蚁行感、虫样蠕动感等。针刺时多为酸、麻、胀感,灸时多为热流感;电针时多为电麻感;水针时;为水流感等。⑥可阻滞性:感传延伸的前方如有手术切口、瘢痕、肿瘤、脓肿等时,感传可被阻断。在感传线上或其前方施加机械压迫、注射液体、冷冻降温或皮肤刺激干扰(如软毛刷反复轻刷)等等,常可阻断感传。
3.可见的经络现象 ①在针刺定位时,有沿经络路践出现乳白色的线状改变.持续时间有几十秒钟到几小时,也有循经出现红线的。②循经出现皮丘带、湿疹样践、线状出汗、线状神经性皮炎、扁平苔癣等。
4、感传与五官脏腑的联系 《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脒者,内属于腑藏,外络于肢节。”网络连缀了人体各部分.当经络功能发生变化,都可在相应脏器有反应。从经络敏感人的观察中得到了生动的组织体现。①感传至五官时的变化。当感传循着经络至颊部时,受试者感觉下齿发酸;至迎香时,感觉鼻自发酸;至唇部时,感觉嘴唇“变厚”;至眼部时,感觉眼花或视觉明亮;至耳时,感觉耳鸣;至咽喉部时.感觉咽干,言语困难;至面部时,面肌抽动,同时可记录到肌电发放等。②感传至于脏腑时的变化。当感传到肺时,受试者每分钟通气量从5 .25 ml增加到7. 3ml;刺激脾经腧穴感传到达腹部时、受试者腹内感觉灼热感;当刺激心包经有关穴位时,一位冠心病的受试者,原来心区闷重不舒,当感传沿心包经至心区时.即刻感到心区豁然开畅;感传到达肾区时则腰部感觉酸胀;感传到达外阴部时,受试者觉得有尿意等。
5、感传与疾病的关系 当针剌血位循经感传到痛症部位时,能提高镇痛疗效。例如,心绞痛患者.当针刺“内关”穴感传循经到胸前时,疼痛即可缓解或显著减轻;胆绞痛,针刺“阳陵泉”穴感传循经到进右胁部时,疼痛就减轻或消失;月经痛患者,针刺“太冲”穴感传循经到达小腹部时,痛经常获得缓解等。这就是“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也。关于循经感传的客观指标,近年采不少学者也在积极探索,有用肌电图进行观察的,有用皮肤电阻测定的,有用血流图与血管客积脉波观察的.有用红外热象图、辐射场照相术进行观察的,尚处在和步探索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