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络 学 说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经络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从针灸、推拿、气功等个方面积累的经验总结。它不仅是针灸、推、气功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同时对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灵枢·经》曰:“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不可不通。”
第1节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 系统的组成
一、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络系统的分支。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经脉大多循行于机体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多循行于较浅的部位,经与络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
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表4-1)。经脉主要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和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它们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
表4-1经络系统简表
此外,尚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较大分支,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互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并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之不足。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有联辍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是二经脉的功能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机体的卫外屏障。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别络是较大的和主要的络脉.包括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合为“十五别络”。别络的主要功能是加强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的体表的联系;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难以计数,遍布全身。经与络构成了经络系统的主体。
[本文共有 3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